第5077章 同生稻(全卷)
赵砚蹲在断诺巷的田垄边,指尖捏着枚泛着琥珀光的稻种——这是老周从木箱底层翻出的“同生稻”种,壳上刻着极小的“赵”“周”二字,是五十年前两派首领亲手埋下的。周禾提着水桶走来,鞋跟沾着晨露:“我爷说这稻种得用两排井水混着泡,泡足七个时辰才肯破壳。”
水桶相撞时溅出的水花打湿了赵砚的袖口,他慌忙往后躲,却撞翻了身后的陶瓮——里面是裂诺派昨夜收集的“晨露”,瓶身上贴着各家的标记:张木匠画的刨子、李绣娘绣的线团、王铁匠敲的铁钉。周禾弯腰去扶瓮,指尖擦过他的手背,两人同时缩回手,像触电般红了脸。
“对了,”赵砚突然想起什么,从怀里掏出块油纸包,“我奶说这是‘守诺酥’,当年周明首领最爱吃的,她按旧方子烤了三夜。”油纸掀开的瞬间,甜香漫过田垄,周禾的眼睛亮了:“我爷今早还念叨,说好久没闻过这味儿了。”
稻种泡到第五个时辰时,裂诺派的孩子们举着木牌跑来:“赵哥!李婶让把‘诚信木’的木屑撒进去!”木牌上刻着歪歪扭扭的字:“借周家用的刨子,三日后还新做的木勺”——这是两派最近流行的“实物借条”,背面还画着个咧嘴笑的小人。
周禾往水里撒木屑时,赵砚突然指着水面:“动了!”稻壳裂开道细缝,嫩白的芽尖顶破壳,像只探出的小拳头。两人凑得极近,呼吸交缠在晨雾里,周禾突然笑出声:“你看它歪着的样子,像不像你上次修屋顶时踩空的样子?”赵砚的耳朵瞬间红透,转身去搬遮阳棚,却差点绊倒在地。
正午的争执
守诺派的陈婆婆提着竹篮走来,篮子里是刚蒸的米糕:“小禾,你爷说稻种得晒足正午的太阳,我把‘日光记’带来了。”“日光记”是本泛黄的册子,每一页都记着“某年某月某日,裂诺派借守诺派的晒谷场,还三担新米”“某年某月某日,两派共修水渠,赵苍凿了七块石板,周明铺了九段木桥”。
赵砚翻到最后一页,发现是片干枯的稻叶,叶脉上写着“今日,赵苍赠周明伤药,周明回赠止血草”,字迹力透纸背,像是刻上去的。陈婆婆抹了把眼角:“这是我当家的记的,他说当年两派的人,就像这稻叶的纹路,看着岔开,根却缠在一起。”
突然传来争吵声——裂诺派的王铁匠和守诺派的刘秀才在田埂上争得面红耳赤。“我说用铁框围田!结实!”“得用竹篱!透气!稻苗怕闷!”赵砚正想劝,周禾却拉了拉他的袖子:“你看。”只见王铁匠蹲下身,用铁锤敲出个小巧的铁环,刘秀才立刻递过根竹条:“试试这样套进去?又结实又透气。”铁环套住竹条的瞬间,两人同时“嘿”了一声,像孩子般笑起来。
暮色中的新芽
稻种的芽长到半寸时,赵砚在田垄边插了块木牌,上面刻着“同生稻·第一株”,周禾往牌上系了根红绳,绳尾拴着两截麦穗——一截是裂诺派的“韧麦”,一截是守诺派的“软麦”。
老周和赵奶奶拄着拐杖走来,看着芽尖在晚风里摇晃,突然异口同声:“跟当年一模一样。”赵奶奶从怀里掏出个布包,里面是块绣了一半的帕子,上面绣着并蒂稻穗,针脚在“赵”字处断了线。“当年你爷非要撕了它,我偷偷捡回来的。”她把帕子塞进周禾手里,“现在,该由你们绣完了。”
周禾的指尖抚过断线处,赵砚突然从背后拿出支绣针:“我奶说……绣这种得用‘合股线’,裂诺派的粗线和守诺派的细线拧在一起才牢。”他的手在发抖,穿了三次才把线穿过针孔。
月光爬上稻叶时,两人蹲在田边,看着芽尖上的露珠滚落在泥土里,突然听见远处传来歌声——是两派的孩子们在唱新编的《守诺谣》:“稻子青,稻子黄,你一半,我一半,缠成穗,不分散……”木犁上的刻痕
裂诺派的张木匠带着三个徒弟来做木犁,“这犁得按五十年前的尺寸做,”他边刨木边说,“当年赵苍首领说,犁头要弯三寸,刚好能避开守诺派种的苜蓿根。”守诺派的李木匠蹲在旁边磨刨刀:“周明首领当年在犁尾刻了道槽,说能卡住裂诺派的镰刀,省得收稻时划伤苗。”
两个木匠争着在犁柄上刻标记,张木匠刻了把小锤子,李木匠立刻刻了把小锯子,最后赵砚拿起凿子,在中间刻了株稻苗,穗子左边是尖的,右边是圆的。“这样就分不清是谁刻的了。”他说这话时,周禾正往他手里塞了块糖,是守诺派的麦芽糖,裹着裂诺派的芝麻粉。
木犁第一次下田时,赵砚扶犁,周禾拉绳,刚走两步就歪了。裂诺派的汉子们扛着锄头跑来:“得用‘对步’!左脚踏裂诺派的田埂印,右脚踏守诺派的垄沟线,步子才齐!”守诺派的媳妇们提着水壶跟来:“渴了吧?这水是两派井里的水混的,甜着呢!”
雨夜里的草棚
暴雨突至时,稻苗刚长出第三片叶。赵砚和周禾抱着塑料布往田里冲,却见田埂上已经站满了人——裂诺派的人扛着木板搭棚,守诺派的人抱着草席铺底,王铁匠的儿子举着铁桶接雨水,刘秀才的女儿用竹竿撑起塑料布,动作比平时练过千百遍还默契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




